close

   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楊河鎮高土壩移民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整齊的民居(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參考消息網4月4日報道 英國《衛報》4月2日刊發題為《只要路線正確,中國的改革者可再次成功》的文章,作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施蒂格利茨。文章稱,在有記載的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過去30年發展那麼快,有那麼多人口擺脫貧困。中國獲得成功的一個標誌是,面對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如果需要,它的領導人願意修正國家的經濟模式。如今,中國又要進行一系列的重要改革,利益集團紛紛抵制。改革者能再次獲得成功嗎?
  文章認為,回答這個問題,要記住的重要一點是,與過去一樣,本輪改革不僅將對經濟進行改革,而且要重建決定未來改革以及甚至決定是否可能進行未來改革的現有既得利益。今天,儘管大張旗鼓的計劃,比如政府不斷擴大的反腐運動,受到了普遍關註,但是中國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涉及政府與市場的相應作用。
  中國30多年前開始推行改革時,方向是明確的:在資源配置中,市場需要發揮大得多的作用。現在市場發揮著這樣的作用,今天的私營部門也比過去重要得多。
  但文章說,中國今天的很多問題在於,一方面政府顯然在做一些它不應該做的事情,而另一方面有一些事情它應該做卻沒有做。
  比如,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威脅著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收入和財富的不均衡現在堪比美國,貪腐之風不僅在公共機構瀰漫,還盛行於私營部門。這一切破壞了社會內部的信任和對政府的信任,比如說食品安全方面,這一趨勢尤為明顯。
  文章說,隨著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從出口主導的增長轉向服務業和家庭消費,這類問題可能更嚴重。顯而易見,個人消費有增長的空間,不過追求美國式的享樂生活方式對中國和整個地球將是一個災難。中國的空氣質量已經危及人民的生活,而中國碳排放增加加劇全球變暖將危及全世界。
  文章提出,有一個良策。首先,如果更多的資源用於彌補衛生和教育嚴重不足,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將得到提高。在這方面,政府有充分理由發揮主導作用,而且在多數市場經濟中,政府就是這樣做的。
  美國以私營為基礎的衛生保健體系昂貴、低效,結果遠不如在這方面花錢少很多的歐洲國家。更大程度基於市場的衛生保健體系不是中國該走的方向。近幾年來,政府在提供基本衛生保健方面,尤其在農村地區,邁出了重要步伐,有人將中國的做法與英國相提並論。
  同樣,雖然中國在從製造業向基於服務業的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取得了進展,但是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等問題,如果政府不給予幫助,有效和順利的結構調整不容易做到。
  中國還以另一種方式進行結構調整:迅速城鎮化。確保城市宜居和環境可持續需要政府採取強有力的行動來提供充足的公共交通、公立學校、公立醫院、公園等。
  應從2008年後全球經濟危機中汲取的一個教訓是,市場不是自動調節的。它們容易產生資產和信貸泡沫,如果跨境資本流動突然逆轉方向,常常不可避免地破滅,造成巨大的社會成本。美國熱衷於放鬆管制是危機形成的原因。
  文章說,希望中國不要步美國的後塵,因為其後果是災難性的。中國領導人面臨的挑戰是設計出適合其發展階段的有效管理制度。
  文章認為,這需要政府籌措更多的資金。地方政府依賴賣地是很多經濟扭曲和腐敗現象的根源。當局應該通過征收環保稅(包括碳稅)、不動產稅來增加稅收。再者,政府應該將國有企業更大份額的收益加以利用(有些情況可能要犧牲公司經理們的利益)。
  文章稱,成功的經濟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在稅收增長的情況下,擴大城鎮化、衛生保健和教育開支,同時可支撐經濟增長,改善環境,減少不均等。如果中國的政治領導人能夠實施這一方案,中國和全世界將更加富裕。
  (原標題:諾獎得主為中國改革建言獻策:不要步美國後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o05aojwz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